|
窯洞 | 最古老的被動式建筑2016-07-26 16:52來源:綠色建筑研習社作者:肖風
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,這一“穴居式”民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。窯洞廣泛分布于黃土高原的山西、陜西、河南、河北、內蒙古、甘肅以及寧夏等省。在中國陜甘寧地區(qū),黃土層非常厚,有的厚達幾十公里,中國人民創(chuàng)造性利用高原有利的地形,鑿洞而居,創(chuàng)造了被稱為綠色建筑的窯洞建筑。窯洞一般有靠崖式窯洞,下沉式窯洞、獨立式等形式,其中靠崖窯應用較多。
窯洞建筑最大的特點就是冬暖夏涼,傳統(tǒng)的窯洞空間從外觀上看是圓拱形。雖然很普通,但是在單調的黃土為背景的情況下,圓弧形更顯得輕巧而活潑,這種源自自然的形式,不僅體現了傳統(tǒng)思想里天圓地方的理念,同時更重要的是門洞處高高的圓拱加上高窗,在冬天的時候可以使陽光進一步深入到窯洞的內側,從而可以充分的利用太陽輻射,而內部空間也因為是拱形的,加大了內部的豎向空間,使人們感覺開敞舒適。 同時,窯洞冬暖夏涼,舒適節(jié)能,傳統(tǒng)的空間又滲透著與自然的和諧,樸素的外觀在建筑美學上也是別具匠心,窯洞是最早的被動式建筑。
窯洞冬暖夏涼,是因為它保溫性能好。 窯洞挖在山坡上,因此它的"屋頂"和"墻壁"都相當厚。人們挖窯洞時,都選擇土質比較堅硬的地方,這種厚而堅硬的"墻壁"很不容易傳熱。所以,窯洞的頂和壁既不能直接從大氣中吸熱,也不能直接向大氣中散熱,只有窯洞口直接和外界接觸。因此,窯洞里的氣溫變化總是落后于外界的氣溫變化,而且溫差變化不大。
古今中外,在人類建造房屋中其實可以發(fā)現被動式建筑的基本原理非常普及:即利用墻體厚度最大限度的維持室內熱環(huán)境,比如中國窯洞這種民居建筑形式。隨著居民使用建筑面積和生活質量水平的大幅提升,室內供暖需求激增,現代建筑卻在其高速建設過程中卻逐漸拋棄了這個傳統(tǒng)。 窯洞是美國綠色建筑和歐洲被動式建筑技術的傳統(tǒng)歷史建筑典型代表;當然傳統(tǒng)的窯洞也有缺點,它曾沒有現代化的衛(wèi)生系統(tǒng)、沒有通風室內空氣品質較差、不能大面積推廣等;但絲毫不影響到它因地制宜符合當地社會環(huán)境需求的客觀存在,今天一些偉大建筑,如:美國舊金山博物館的設計,就采用了與先人同樣的思想理念。 被動式低能耗建筑是能量效益最佳的建筑,也是未來世界建筑發(fā)展的方向。過去20年,被動式房屋作為一種低能耗和極高舒適度的節(jié)能建筑,已在世界各地得到迅速推廣和廣泛應用。被動房的超低能耗性能受到了住房和城鄉(xiāng)建設部的高度重視,并將其作為中國未來節(jié)能建筑的發(fā)展方向和必然趨勢大力推廣。 上一篇: 中國再增31位PHI認證設計師/咨詢師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