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被動房的【誘惑】2020-03-26 12:17作者:向攀 何田,西華大學 西南科技大學
1991年,地球上第一座被動式房屋在德國達姆施塔特市(Darmstadt)建成。在那時,幾乎沒有人相信,在中歐的冬季氣候條件下,有一種建筑能夠保持室內舒適的溫度和濕度而不依賴主動供暖。 目前,被動式房屋標準被公認為世界上最高等級的建筑節(jié)能標準。在應用范圍上,被動式房屋除了滿足冬季供暖,還大大地改善了夏季因空調制冷而消費高額電能的局面。 被動房的概念 被動房的概念最早由德國達姆施塔特被動房研究所(PassiveHouse Institute,PHI)提出。 指在不采用傳統(tǒng)采暖設施而只依靠太陽輻射、室內燈光、電器散熱、人體放熱等自然得熱方式下,建造冬季室內溫度達到20℃以上,具有必要舒適度的房屋。 它是指采用各種節(jié)能技術構造最佳的室內環(huán)境和建筑圍護結構,最大限度地提高建筑保溫隔熱性和氣密性,使建筑物對采暖和制冷需求降到最低。 在此基礎上,通過各種被動式手段,如太陽能輻射、自然采光、自然通風和室內非供暖熱源得熱等來實現室內舒適的熱濕環(huán)境和采光環(huán)境,最大限度地降低對主動式機械采暖和制冷系統(tǒng)的依賴或完全取消這類設施。 被動房的優(yōu)點 1 濕度 濕度過高或過低都會影響健康,尤其是對皮膚和呼吸道的影響;濕度過高時會產生霉菌;濕度過低時有可能損壞鑲木地板或樂器等。最佳相對濕度范圍是40-60%,被動房很容易控制室內的濕度。 2 溫度 被動房內溫度均勻舒適,沒有局部的高溫或低溫輻射。亞洲人最佳溫度是18~26℃,夏季自然通風溫度可達29℃以下。 3 沒有墻面結露與發(fā)霉 熱橋導致局部低溫造成的冷凝結露,使內墻面發(fā)霉。普通房屋的外墻角,屋頂墻角等外表面積大于內表面積,散熱面增大,室內局部溫度降低,如果處理不當,易造成內表面結露,引起霉變。 4 沒有窗表面結露與結霜 普通節(jié)能房屋的窗傳熱系數約為2.5W/(m2·K),非節(jié)能窗傳熱系數更大,熱阻小,表面溫度低,易結露和結霜。 普通窗(傳熱系數按2.8W/(m2·K)內表面與室內溫差可達9℃以上,被動式房屋,窗表面與室內溫差小于3℃(室外溫度-10℃,室內溫度20℃),被動房室內是溫度均勻舒適的熱環(huán)境。 5 空氣潔凈度 通過空氣換氣機進行有組織的通風,過濾掉空氣中的灰塵及花粉等人體過敏源,使室內干凈舒適,并且能把室內二氧化碳含量控制在1000ppm 以內。 國外被動房的發(fā)展情況 目前,被動房技術及相關產業(yè)鏈在德國已經成熟,在德國范圍內就有6萬多座被動屋,并以每年3000 棟的速度增長。歐盟國家也在全面推廣被動屋技術。到2020年,歐盟所有新建建筑都將采用被動房技術。 20世紀80年代中期,低能耗住宅標準已成為瑞典和丹麥法定的能源標準。1990年德國的塔姆施塔特市(Darmstadt)建造了世界上最早的一幢“被動房”住宅。 達姆施塔特市“被動房”住宅 以此進行示范性探索和研究,這是一幢條形聯排住宅,包含四個單元,每個居住單元的面積為156m2。建筑物的保溫和熱能回收是設計的重點,其主要設計措施如下: (1)外圍護結構的保溫效果:住宅的屋頂、外墻、地下室、窗戶和通風系統(tǒng)做了特殊處理,使房屋隔熱性能很好。 (2)氣密性和通風系統(tǒng):“被動房”中氣密性的要求也很高,在2001年10月的加壓測試中,n50<0.3/h,建筑構件也沒有形成熱橋。 (3)熱源和熱量回收:通常情況下,普通住宅樓面面積的年均通風熱損失是35 kW·h /m2,這一數值是被動房指標的2倍,因此,只有采用控制的通風系統(tǒng)才能獲得高效的熱量回收。通過設計和優(yōu)化,被動房在運行中回收了80%以上的熱量。 (4)新鮮空氣:給每單元的起居和睡眠區(qū)最低可提供100m3/h 的新鮮空氣(按照每戶4 人,每人25m3/h 的新風量確定),最高則可提供160~185m3/h 的新鮮空氣,可滿足人們的新風需求。 住宅在落成后的1年里總能耗量稍高,在以后的近10 年里塔姆施塔特的被動房總能耗都在40kW·h /(m3·a)以下,遠低于當時“被動房”的能耗規(guī)定,成為大規(guī)模發(fā)展“被動房”住宅及低碳住宅的成功范例。 德國方面得到的啟示 德國在建筑節(jié)能方面積累了很多成熟的經驗,從上述德國低能耗住宅和被動屋住宅來看,以下幾點值得注意: 1 建筑本身的保溫效果 德國低碳住宅的發(fā)展過程中,外墻、窗戶、屋頂、地下室等外圍護結構的熱工性能不斷優(yōu)化,在減小熱橋方面,陽臺等薄弱部位幾乎都與主體結構脫離,保證熱橋最小化。上述兩點,主要依靠材料的進步和設計的構思來實現。 2 建筑設備的能耗 建筑設備,尤其是通風系統(tǒng)在降低能耗方面正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。在結構低能耗住宅中,通風系統(tǒng)的作用主要是保證室內空氣交換,對于空氣余熱尚沒有再利用措施。在“被動房”住宅的通風系統(tǒng)中,包括了熱回收功能,并與采暖系統(tǒng)結合進一步減少空氣交換帶來的熱量損失。 3 可再生能源利用 德國的住宅一方面盡可能降低能耗,另一方面通過利用可再生能源減少常規(guī)能源消耗,降低對環(huán)境的破壞,同時通過光伏電池、風力發(fā)電等措施實現建筑創(chuàng)能。 4 提高工業(yè)化水平,增強經濟適應性 德國在發(fā)展低能耗住宅的過程中,多數還采用非標化的生產模式,經濟性不高,在推廣“被動房”住宅階段,就開始嘗試將一些標準化的構件引入設計,如今已經提出了“預制能源盒”的概念,大大提高了建筑工業(yè)化的程度。 同時,在設計中建筑師也巧妙構思,使之既滿足產業(yè)化的要求,又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靈活布置平面和剖面,甚至可以根據設計者的要求選擇建筑立面。這樣既滿足工業(yè)化生產的需求,又兼顧到住宅的個性化,提高了經濟性。 總結 當人們不再為居住發(fā)愁的時候,人們對居住環(huán)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,所以當務之急就成為如何建節(jié)能住房、環(huán)保住房。 我們可以借鑒德國建筑采用節(jié)地、節(jié)水、節(jié)材、節(jié)能環(huán)保的相關產品和技術,帶動我們的住宅品質和性能提升,推進住房建設和消費模式轉型。 被動式房屋不僅非常節(jié)能,而且具有非常高的居住舒適度,逐漸受到房地產企業(yè)和建筑開發(fā)商的關注,同時也吸引了來自政府的目光。此外,它在有效減少對地球大氣層的CO2排放量,從而在改善城市氣候、環(huán)境保護等領域起了積極的作用,這恰恰是目前中國城鎮(zhèn)化發(fā)展中面臨的一個熟悉而又嚴峻的課題。 可以預見,作為一種更高水平的節(jié)能建筑,被動房在我國將得到進一步的推廣和發(fā)展。
|